總網頁瀏覽量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重振台灣國際競爭力

投稿中國時報 - 時論廣場不被採納 2006. 11. 23.

        以下是2005年的統計數字: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由第八名下跌至第十三名,商業競爭力由第十五名下滑至二十一名,銀行競爭力由七十四名下滑至一百名;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國際競爭力調查,台灣也由第十一名,下滑至第十八名;在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海外直接投資〈FDI〉報告,投資台灣僅十六億美元,在一百四十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百二十六名;美國商會與歐洲商會也先後一再提出警告與建言。這些一再顯示台灣經濟出了問題!如何脫困?自由時報舉辦「投資台灣─贏的策略與實踐」座談會,中國時報也舉辦「如何重振台灣國際競爭力」座談會。

        在「投資台灣」座談會中,經建會胡勝正主委及葉明峰副主委暢談「大投資 大溫暖」計畫,政府將積極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來吸引外商,並鼓勵台商回流投資台灣,以土地的優惠政策及提供巨額融資作為主要誘因,至於外勞政策仍然是總額管制,僅將外勞依產業不同而重新分配。因此,新出爐的「大投資」計畫只是將過去的「八一○○ 台灣起動」、「重振傳統產業六大措施」等方案重新包裝。由於沒有突破性的措施,台商肯定無法回來,因為回來後就失去國際競爭力。至於2015年國民所得達到三萬美元的目標,只是毫無說服力的空中樓閣!

        在「重振競爭力」座談會中,前蕭萬長院長提出兩岸直行、解除40%投資上限等老問題,許士軍理事長也呼籲政府不要阻礙企業的發展, 朱雲鵬 教授認為企業「愈鎖則愈走、愈放則愈來」。當然,開放、解禁會帶給台商方便,有利加碼投資中國,更進一步提升台商國際競爭力。但對台灣並沒有什麼好處,不能解決就業問題,不能提高國民所得,不能增加政府稅收,也不能提高台灣國際競爭力。

        至於如何提高台灣國際競爭力?蕭院長及許理事長強調應走創新加值的路,引進人才建立品牌。其實政府也一直鼓勵產業界:產業要升級、企業要轉型、要走藍海策略、要從事知識經濟、要加強服務業、要專注研發行銷〈製造在大陸〉等等。但是在十多年的實踐下,新興產業的產生速度卻遠遠低於原有產業外移的速度,產業的空洞化造成台灣經濟的一蹶不振。 朱 教授說得好:「要提高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就要將台商的心、台商的人、台商的錢、台商的企業拉回台灣」。但如何做到?我以曾在兩岸投資設廠的台商立場,提出我的肺腑建言。

        首先以既有工業區為單位,區內官員與廠商代表共組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自行引進外勞,再將巨額佣金退還給區內廠商。如此一來廠商勞工成本大幅降低,外勞所得不變,只是取消了特權對產業的剝削而已,這不但增加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減少政府官員貪瀆的機會。

        再將外勞雇用的比例提高為一比一,雇一個本勞就有權雇一個外勞。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多雇用一個外勞就搶走一個本勞的工作機會,其實恰恰相反,因為有充沛外勞的支援,台商才敢回來投資,新的投資才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台商、本勞、外勞及政府都是贏家。

        以上調整雖然不能把勞力成本降到中國的水準,但已經大大地提高了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所幸勞力成本不是唯一的成本,加上在台灣生產的其他優勢:如投資風險小、融資容易、Made In Taiwan的價值、能夠安心地經營與發展。

        我深信,在這樣的情況下,台商才有信心回來,只要台商回流,才能重振台灣國際競爭力,不但能脫離目前經濟困境,更會進一步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作者  - 高為邦,為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