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台灣產業存亡之戰

自由廣場 2006. 11. 30.

 

       在台灣,資金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匯進匯出,政府要想控制產業外移是不可能做到的。過去李前總統的「戒急用忍」無法阻擋王永慶前往福建漳州蓋發電廠,投資金額高達三十二億美元。後來陳總統的「有效管理」及「積極管理」也一樣管不住台商投資中國的熱潮。據美國國會統計,到二○○四年為止,台商投資中國的總額為二千八百億美元,佔全球投資中國的一半,其中八成以上的錢都是經過美國、日本、香港、威京群島等地,間接轉進中國的,政府真正能管得到的只是股票上市的大型企業。

        美商凱雷收購日月光卻可能改變這點,因此決不能等閒視之。日月光是世界最大封裝測試廠,是一個體質好、經營團隊強、會賺錢的公司,經營者在沒有財務危機的情況下,心甘情願被外商收購,不是為了西進中國,而是為了全球半導體整合,這樣的解釋合邏輯嗎?我認為這絕非好事,可能是高科技產業出走的第一張骨牌!最起碼的損失是:一個原本為台灣創造巨額利益的大型公司,就這樣變成了外國的公司,努力打拚的心血結晶,就這樣拱手讓人,不可惜嗎?

      「戒急用忍」、「有效管理」及「積極管理」都是正確的政策,但是在執行上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政府無法阻止台商出走是不幸的事實。但是,只要執政黨不要故步自封而有所覺悟,願意改變觀念接受建言,重振台灣經濟仍然大有可為。只要改變外勞政策,利用外勞重振台灣國際競爭力!台商不但不會出走,而且還會回流投資台灣。

       在現有的制度下,產業界以區域為單位,自行引進外勞,將巨額佣金退還給區內廠商。如此一來廠商勞工成本大幅降低,外勞所得不變,只是將特權對產業的剝削還給了廠商。這不但增加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糾正不勞而獲歪風並減少官員貪瀆的機會。同時再將外勞雇用的比例提高為一比一,雇一位本勞就有權雇一位外勞。雙管齊下,有了充沛外勞的支援,在台灣的廠商就不必出走,在中國的台商才敢回來,新的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後台商、本勞、外勞及政府都是贏家,唯一的輸家是中國。

        現在已經到了台灣產業存亡之秋,謙卑、反省、接受建言重振經濟?還是傲慢、偏見、一意孤行繼續空轉?就取決於執政黨的一念之間。

(作者 - 高為邦,為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

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產業升級的迷思

自由廣場 2006. 11. 24.


        在「投資台灣─贏的策略與實踐」座談會中,我提議以工業區為一單位,區內官員與廠商代表共組管理委員會,再由管理委員會自行引進外勞,將巨額佣金退還給區內廠商,減輕廠商勞力成本,進而提升廠商的國際競爭力;在量的方面希望政府放寬外勞與本勞的比例為一比一,解決企業嚴重缺工現象。如此一來台商肯定大量回流投資設廠,就會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不但解決就業問題、改善治安,而且國庫稅收會大幅增加,老百姓也不必再節衣縮食過苦日子了,經濟繁榮取代長期的不景氣。但是,經建會胡勝正主委認為,如果台商有了低工資的外勞,就不會再追求「產業升級」了!因此,否定了我的建議!

        十多年來,政府高官、財經學者、管理專家都呼籲中小企業要做好「產業升級」,似乎只要做好「產業升級」就能脫胎換骨,變成競爭力特強的一條活龍?事實上中小企業也盡可能配合,用最先進的設備,追求生產自動化、製程合理化、管理現代化等目標。可是經過十多年來試驗與磨難,產業升級成功的案例不多,被迫外移中國大陸卻比比皆是,塑膠業、紡織業、製鞋業、機械業、電機業、電子業、自行車等等,全都走了!這些都是曾經為台灣創造經濟奇蹟、賺取大量外匯的中小企業呀!我們的政府卻既不珍惜也不後悔,將這些會下蛋的金雞全送給了中共,使中國外匯存底迅速躍升到一兆美元,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一。讓中共更有實力在國際間打壓台灣,何其諷刺!

        有人說,台灣何其不幸位於中國旁邊,基於同文同種,當然無法抗拒中國的磁吸效應,造成產業大量移往中國,使得台灣經濟長期陷於困境,此乃命中注定。我認為台灣何其有幸,圍繞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及中國大陸之間,有充沛且低廉的勞力來支援台灣產業的發展,而不幸的是:政府不知善加利用。
   
        台灣的競爭力在民間,在過去沒有政府的關懷與照顧下,中小企業卻能憑自己的力量研發、生產、行銷全世界,創造台灣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可是近十餘年來在政府的關照下,中小企業不是關門歇業就是出走他鄉,台灣不但淪為亞洲四小龍之尾,經濟成長在亞洲更是敬陪末座。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可怕,但及時修正為時不晚!

〈作者 - 高為邦,為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重振台灣國際競爭力

投稿中國時報 - 時論廣場不被採納 2006. 11. 23.

        以下是2005年的統計數字: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由第八名下跌至第十三名,商業競爭力由第十五名下滑至二十一名,銀行競爭力由七十四名下滑至一百名;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國際競爭力調查,台灣也由第十一名,下滑至第十八名;在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海外直接投資〈FDI〉報告,投資台灣僅十六億美元,在一百四十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百二十六名;美國商會與歐洲商會也先後一再提出警告與建言。這些一再顯示台灣經濟出了問題!如何脫困?自由時報舉辦「投資台灣─贏的策略與實踐」座談會,中國時報也舉辦「如何重振台灣國際競爭力」座談會。

        在「投資台灣」座談會中,經建會胡勝正主委及葉明峰副主委暢談「大投資 大溫暖」計畫,政府將積極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來吸引外商,並鼓勵台商回流投資台灣,以土地的優惠政策及提供巨額融資作為主要誘因,至於外勞政策仍然是總額管制,僅將外勞依產業不同而重新分配。因此,新出爐的「大投資」計畫只是將過去的「八一○○ 台灣起動」、「重振傳統產業六大措施」等方案重新包裝。由於沒有突破性的措施,台商肯定無法回來,因為回來後就失去國際競爭力。至於2015年國民所得達到三萬美元的目標,只是毫無說服力的空中樓閣!

        在「重振競爭力」座談會中,前蕭萬長院長提出兩岸直行、解除40%投資上限等老問題,許士軍理事長也呼籲政府不要阻礙企業的發展, 朱雲鵬 教授認為企業「愈鎖則愈走、愈放則愈來」。當然,開放、解禁會帶給台商方便,有利加碼投資中國,更進一步提升台商國際競爭力。但對台灣並沒有什麼好處,不能解決就業問題,不能提高國民所得,不能增加政府稅收,也不能提高台灣國際競爭力。

        至於如何提高台灣國際競爭力?蕭院長及許理事長強調應走創新加值的路,引進人才建立品牌。其實政府也一直鼓勵產業界:產業要升級、企業要轉型、要走藍海策略、要從事知識經濟、要加強服務業、要專注研發行銷〈製造在大陸〉等等。但是在十多年的實踐下,新興產業的產生速度卻遠遠低於原有產業外移的速度,產業的空洞化造成台灣經濟的一蹶不振。 朱 教授說得好:「要提高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就要將台商的心、台商的人、台商的錢、台商的企業拉回台灣」。但如何做到?我以曾在兩岸投資設廠的台商立場,提出我的肺腑建言。

        首先以既有工業區為單位,區內官員與廠商代表共組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自行引進外勞,再將巨額佣金退還給區內廠商。如此一來廠商勞工成本大幅降低,外勞所得不變,只是取消了特權對產業的剝削而已,這不但增加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減少政府官員貪瀆的機會。

        再將外勞雇用的比例提高為一比一,雇一個本勞就有權雇一個外勞。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多雇用一個外勞就搶走一個本勞的工作機會,其實恰恰相反,因為有充沛外勞的支援,台商才敢回來投資,新的投資才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台商、本勞、外勞及政府都是贏家。

        以上調整雖然不能把勞力成本降到中國的水準,但已經大大地提高了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所幸勞力成本不是唯一的成本,加上在台灣生產的其他優勢:如投資風險小、融資容易、Made In Taiwan的價值、能夠安心地經營與發展。

        我深信,在這樣的情況下,台商才有信心回來,只要台商回流,才能重振台灣國際競爭力,不但能脫離目前經濟困境,更會進一步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作者  - 高為邦,為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缺勞工 投資無法遍地開花

〈自由廣場 2006. 11. 2.


        去年十一月「新傳統產業振興方案」釋出六大利多,最重要的措施是撥款二千億融資,供回流台商設廠購置生產設備之用。今年 四月二十日 工業局正式公布「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融資計畫貸款要點」,我隨即提出「錢不是重點 問題在勞工」。至今又過了半年多,不但沒有一筆融資貸出,更諷刺的是居然沒有一家台商提出申請!

        九十年五月工業局推出「006688方案」,二年半以後〈到了九十三年底〉,獲准承租的廠商共六百三十四家,投資總額二千四百四十二億元。去年一年承租廠商減為八十五家,投資金額也僅三百五十二億元。而大部分舊的工業區卻長滿野草乏人問津,新開發的幾個空港自由貿易區也因進駐率太低,投資者大嘆吃不消。這說明釋出廉價工業區土地也無法吸引台商回來投資。

        可是在蘇院長二十五日啟動的「大投資」政策,仍然對釋出土地寄以厚望,進一步提出「四免六減半」方案,迷信台糖釋出一千公頃土地,就能吸引五千億元投資!

        投不投資在於設廠後所生產的產品有無國際競爭力!因此,充沛且具競爭力的勞工才是決定投資與否關鍵因素,好的外勞政策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提出兩點建議:首先解除附加在產業身上的高額外勞佣金,使產業更具有競爭力;僱一個本勞就有權僱一個外勞,充沛的外勞為產業注入活水。唯有在這種情況下,台商才會回來,投資才能開花結果並持續發展。

        可惜在「大投資」政策中,勞委會提出的卻是「三三長轉政策」,逐漸減少高科技及看護工外勞,增加特殊製程〈骯髒的、辛苦的、危險的三類工作〉及夜班〈三班〉的產業,如果真的實行,台灣必定大亂!

        依據最近經濟部投資處問卷調查,在七百八十四家台商中,二百三十一家有意願回台投資,換句話說有三成的台商願意回台投資,因此一年回來三千家並不誇張,只要回來後能有國際競爭力。如果「大投資」政策不做大幅度修改,2009年國民所得達二萬美元、2015年國民所得達三萬美元的目標及經濟部陳部長一年一百億美元投資的預估,都是沒有說服力且無法達到的空中樓閣。

        台灣經濟能否脫困?一念之間!

〈作者 - 高為邦,為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