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台商受害案件無解服貿協議不能過關

發表於 台灣時報 2013.7.23.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344878
            標題改為:服貿協議是馬政府送更多台商去中國死? 

高為邦

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之會員,於2011年10月14日到海基會向副秘書長馬紹章投訴13個受害案件,海基會代表也於2011年1020日在中國天津市舉行的第七次「江陳會談」上正式提出,海協會也承諾會盡速解決。但是,至今已過了二年九個月,雖經台商多次詢問,中共國台辦仍然置之不理,也不給個不辦的理由,台灣海基會束手無策!

台商受害案件投訴無門

這些案子有地方政府設局詐騙,股份小的台商〈莊東隆案、沈柏勝案〉將設備安裝技術轉移後,就被掃地出門;股份大的台商〈欒有廷案〉於設備到位運轉後,因中方違反合約不出週轉資金使經營停擺,然後在台商不知情下由法院賤賣給自己人。也有在地方政府默許下,強占台商廬山腳下別墅〈張遵義案〉。也有土地糾紛打了十年官司〈陳佩華案〉,贏得所有官司卻最後被省高院院長撤銷。也有省級高官勾結銀行偽造台商證件,以台商工廠抵押貸款〈黃錫聰案〉。也有銀行侵占台商巨額存款〈彭增田案〉,因提出控訴而遭公安追殺。也有先囚禁再掠奪〈林勝俊案〉,不但損失ㄧ千多萬美元的投資,還因囚禁延誤就醫而最後死亡。個人的工廠也遭中方以假執法之名執行真搶劫之實〈高為邦案〉,將整個工廠的生產設備、原料、成品等全部搬光,易地生產賣給同一個美國客戶。這十三個案子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嚴重的刑事案件,掠奪的過程粗暴,每個案子都罪證確鑿,但我國受害者窮盡一切力量,都無法得到公平處理!

「兩岸投資保障促進協議」完全無效

去年八月九日兩岸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今年二月一日生效實施,在五月十三日由中華兩岸和平發展協會及中國時報主辦的「如何落實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座談會上,承認投保協議簽署已超過一百多天,卻沒有解決一個台商受害案件之事實!依據國台辦的數字,十年間台商投訴案件有28,215件〈2000-2010〉,平均每個月約二百三十五件,一百天應該有七百七十多件台商投訴案件,國台辦說結案率超過八成多,那就應該已解決六百五十多件案子!怎麼好不容易敲鑼打鼓簽了協議,卻一個案子都解決不了?這說明「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的保障台商部分全盤失效!也說明國台辦在過去一直強調「結案率超過八成多」是天大的謊言!

2007年中方強行進駐北京「新光天地」案,雖然在台灣輿論壓力下,中方華聯集團吉小安不得不道歉並將咬到嘴的肥肉吐出來。但現在呢?新光僅拿回二成股本並將經營權拱手讓中國人。

2006年比亞迪掠奪富士康手機技術案,富士康向深圳法院提告,深圳高層用盡各種手段要求富士康撤案,至今沒有結果。

今年7月15日因合資方的房東成商集團強行封店,造成成都太平洋百貨春熙店突然停業,到現在已經五天了,毫無解決的可能。

掠奪台商是中國的政策

為什麼在中國的台商受害案件幾乎是無解?因為掠奪台商財產、侵占台商權益是中國不好意思明說的政策!如何證明?因為掠奪台商為了厚植國力,有助於中國的崛起,既已掠奪豈有歸還的道理,所以從不積極解決任何台商受害案件,但是為了怕影響其他台商的投資意願,所以謊稱結案率超過八成多;第二個原因是,掠奪者及其公檢法共犯結構從未受到法律制裁!在法治國家掠奪者是罪犯,在中國也不例外,那為什麼獨獨要保護掠奪台商的罪犯?不處罰掠奪台商的罪犯就是在鼓勵更多更多中國人對台商的掠奪!

服務貿易協議掏空台灣

中國來台灣投資服貿業,因為市場是個定數,不會創造就業機會,只會分食市場。但是台灣投資中國服貿業,當台商事業有成開始賺錢時,就可能遭中方有力人士下手掠奪,因掠奪者背後有政府撐腰,台商是毫無抵抗能力!這樣的案例已有數萬件,損失金額超過兆元新台幣。


馬政府真的要執行斷送台灣經濟命脈的服貿協議嗎?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高為邦:引導經濟走上良性循環 解決產業空洞化難題為當務之急

電子時報 DIGITIMES 》科技 》觀點 》名人講堂》

2013/07/05-莊衍松

如果不先解決勞工供應問題,製造業就無法在台灣存活,台灣就無法改變聯合國2011年外人直接投資(FDI)排名世界倒數第二的慘況。也說明政府過去二十年來,因為沒有對症下藥,所有制訂的政策都無法振興台灣經濟。

目前台灣的經濟困境包括失業率高、薪資低、少子化、貧富懸殊、人才外移、政府債台高築、工廠找不到工人等。對於薪資太低的現象,政府的思維仍是認為得從調整產業結構著手,如建立品牌、加強創新等。不過總統、行政院的救經濟思維,可以看出他們根本沒有搞清楚問題在那裡,因此不管是政策也好,建議也好,都無法幫年輕人找到工作,更別想提高薪資。

外銷製造業難以生存才是「悶經濟」主因

政府要讓經濟脫困,必須先找出陷入困境的原因。我認為,就現實層面來看,台灣經濟坐困愁城的主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創造經濟奇蹟的外銷製造業無法在台灣生存。為什麼?因為台灣缺乏基層勞工。為何缺基層勞工,因為經濟好起來,教育水準提高,願意從事基層勞動工作的年輕人年年減少。再加上勞動成本失去國際競爭力,造成外銷製造業大量外移。外移產業1年的總產值已達到14兆元新台幣,相當於台灣1年的GDP

如果不先解決勞工供應問題,製造業就無法在台灣存活,台灣就無法改變聯合國2011年外人直接投資(FDI)排名世界倒數第二的慘況。過去20多年來,台灣的產業政策因為沒有對症下藥,所有都無法發揮振興台灣經濟的效果。想要讓台灣經濟脫困,就要鬆綁外勞政策,讓外勞薪資自由化,讓已外移的外銷製造業重新回到台灣。

根據估算,如果台灣1年能吸引在海外設廠的製造業回流10%,台灣的製造業GDP就能成長8%(因為製造業中約2成零組件、原物料並非海外台商製造,故計算台灣GDP產值時須扣除)。然而,台灣再工業化對GDP的帶動效果還不僅如此,因為製造業回來了,也會帶動相關服務業的需求增加。根據學者預估,其乘數效果約為1.4倍。換言之,因10%的製造業回流,服務業GDP成長可以達到11.2%。換言之,只要製造業10%回流,就能為台灣創造接近19.2%GDP成長率。

GDP成長19.2%對改善台灣勞動就業市場的效果非常大。台灣目前的勞動人口約在1,000萬人上下,若GDP成長19.2%,假設人均產值不變,便意味著台灣的就業市場需要超過190萬個新增工作機會。這其中會有多少工作機會是本勞能受惠的呢?若以2008年仁寶陳瑞聰、宏碁王振堂等人向民進黨、國民黨的建言,將筆記型電腦(NB)組裝廠移回台灣只需僱用6成外勞來計算,則換算下來,本勞在製造業領域可增加30多萬個工作機會,若再加上服務業的新增就業機會,總數甚至可超過100萬個。

當然,最終結果製造業回台可能不會給本地勞工創造這麼多就業機會,因為薪資也是由市場供需決定的,在本勞就業機會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下,若本勞供不應求,薪資自然會提高,因而牽動人均產值上升。但就我認為,開放外勞仍可同時帶來創造就業機會與提振薪資的雙重效果,而這才是打破悶經濟的根本之道,比政府用公權力調整基本工資要有效得多。

開放外勞可讓台灣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我們可以用新加坡的情況來當例子,證明大量開放外勞不僅不會衝擊本地勞工的就業,反而是創造更多機會。

依據新加坡統計局資料,新加坡總人口是531萬,公民人數是328萬,具有永久居留權的外國移民人數是53萬,契約外勞的人數是149萬。一般外勞總人口高達新加坡公民人口的45.4%,且外勞人數因需要而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0萬人。若按照開放外勞會造成本勞失業的說法,新加坡本地勞工理應會受到嚴重衝擊,但新加坡的失業率長期在2.0%上下徘徊,是亞洲四小龍中最低的,這說明「大量引進外勞會搶走本勞就業機會」是錯誤的推論。

此外,新加坡的國民所得(GDP)超過5萬美元,位居亞洲第一。新加坡大學畢業生月薪折合新台幣均在7~8萬元左右,新加坡外勞的月薪折合新台幣約1.3萬元,這說明「低薪的外勞會拖累本勞薪資的水平」也是錯誤的推論。而新加坡大學教授薪資約為台灣的3.6倍。為什麼新加坡做得到,台灣做不到?

或許有人會提新加坡的人頭稅,算下來外勞成本和台灣差不多。但是我們應知道新加坡的人頭稅有的產業稅率高,有的產業稅率低,但這不應該是反對外勞薪資自由化的理由。台灣勞委會反對外勞薪資自由化,並把新加坡最高人頭稅的案例和台灣相比,這種作法是先有政策決定,再找理由支持該政策。政府這種作法是經不起考驗的。

許多廠商的看法主要是認為台灣經濟陷入困境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競爭力下滑,也不是台灣勞工不努力,更和台灣有沒有與美國、歐盟、日本簽FTA無關。真正的關鍵是外銷製造業外移。要解決台灣產業空洞化問題,就要讓外銷製造業在台灣能招到工,且成本不能太高。

目前台灣外勞人數佔台灣總人口數不到2%,新加坡外勞人口數則達到新加坡公民人口數的45.4%,就比率而言,比台灣高23倍,但新加坡的失業率卻只有2%,因此台灣擴大進用外勞會不會搶走本勞的工作,使薪資被拉低?從新加坡的案例來看,似乎是多慮了。

據移民署公告,合法在台工作的外勞有43.6萬人,逃跑外勞滯留在台累計約3.7萬人,因此反對擴大外勞引進者認為,外勞管理困難,對治安產生不良影響,增加外勞人數會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不過,新加坡反而沒聽說有外勞逃跑問題,新加坡也沒有因為雇用外勞而付出治安惡化的社會成本。反倒是台灣,不僅外勞逃跑的情況嚴重,還曾被國際勞工組織列入「虐待外勞」的國家,重創台灣的人權形象,導致政府只要一觸碰到外勞議題就十分敏感。

為何新加坡能,台灣不能?問題出在台灣現行的外勞政策本身就充滿特權人士剝削的空間。

外勞薪資自由化方可導正市場扭曲

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WTO規定,最低工資是兩國雙方議定的,與有沒有基本工資無關,為什麼勞委會還是反對「脫鉤」?這中間恐怕有很多不能說的秘密。據我了解,台灣現在雖然把外勞跟本勞的基本工資綁在一起,但事實上外勞拿到的實際薪資只有基本工資的4成左右,其它都進了仲介和特權的口袋。

將基本工資與外勞薪資綁在一起的初衷應該是不要背負歧視外勞的罵名吧?結果恰恰相反,自2005年以來,美國的人權報告將台灣評為「虐待外勞」的國家,為什麼?因為外勞來台前必須繳交巨額國外佣金(向當地我國銀行分行貸款),第一年基本上是做白工,第二年才賺錢,因此常經不起外界誘惑而逃跑,最後往往落入人蛇集團手中,外勞被囚禁、虐待、剝削的案件層出不窮,外勞逃跑的情形卻無法改善。

因此,「虐待外勞」的臭名是錯誤政策造成的。這種情況不改變,就會助長貪污,而且斷送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唯有用市場機制決定外勞薪資,才能減少外勞剝削的種種弊端,提高就業率。政府因為產業回流而課到更多稅,老百姓有工作做,廠商也有賺頭,是政府、廠商、勞工三贏的政策。

台灣的外勞政策演變成特權與仲介勾結,抽取百分之百的仲介費,每年剝削外勞與雇主的金額高達新台幣300~400億元,才是台灣拒絕基本工資與外勞薪資脫鉤的真相。如果將產業界要背負額外仲介費卸下,面板下游的液晶模組廠(LCM)就不用移往大陸。唯有讓外勞薪資合理化,才能導正目前的市場扭曲與弊端。

有需要回台的產業都是外銷產業,台商在大陸很難借到錢,台灣的金融機構則是有很多錢借不出去。有人說台商回台會污染環境,其實不需擔心,環保署可作把關。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靠大量外勞提高國家競爭力,只要用合理的價格引進外勞,就是挽救台灣經濟的特效藥。
政府應該了解,如果產業外移,台灣的經濟將難以永續,只有把產業留在台灣,才能累積經驗。過去政府曾討論過是否成立特區或虛擬特區,讓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但勞委會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如果有特區,薪資低的特區外勞會逃至區外工作,增加管理的困擾。從勞委會的反對理由就證明,外勞實際領到的薪資行情低於台灣的基本工資,否則外勞何需逃至區外工作?其實只要扣除剝削,不論區內、區外,外勞薪資都是一致的。(本文由高為邦口述,記者莊衍松整理)

高為邦,現任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台商台幹要回家同盟召集人。美國堪薩斯(Kansas)大學化學博士,美國麻州(Massachusetts)大學、加拿大麥基爾(McGill)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加拿大凡尼(Vanier)學院教授、美國太陽化學(Sun Chemical)公司亞洲區代表、東興玻璃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為邦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為邦複合材料(廊坊)有限公司董事長。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引導經濟走上良性循環 解決產業空洞化難題為當務之急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140&ID=0000340454_M2R5XD6I4NJYO15Z43EB1&CAT1=90&WPIDX=7&CT=1#ixzz2YVoZmZ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