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硬指標5%是否合理?


在「台灣經濟硬指標」一文中,經濟硬指標5%是否合理?以下是我進一步的分析:

台灣製造業在70年代占全國GDP30-38%,去年台灣製造業占全國GDP已降到20%以下〈註一沒有製造業怎樣?〉,今年在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必然更為下滑。台灣製造業外移是造成當今台灣經濟崩潰的主要因素,這一點我已經多次從不同角度分析過。

郭台銘的事業產值2013年已約為4兆元新台幣,今年一定已超過5兆元新台幣,主要的生產地在中國,產品銷往全世界,再加上其他海外台商外銷製造業的總產值應該等同台灣的一個GDP 16兆元新台幣)。如果台灣政府將外勞政策鬆綁的情況下,要求這些營運良好的台商將其生產基地全部移回台灣?這當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將他們的新訂單、新生產設備直接投入台灣,這是完全可能的。這些營運良好的台商其年成長率在5-15%5%移回台灣應是合理數字。另外在中國的外銷製造業因無法獲利,而現在紛紛外移越南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情況下,如果台灣能以市場機制提供充沛的外勞,人力成本就會低於中國,這些在中國無法生存的台商就更有可能全部移回台灣。

因此,在中國營運良好台商製造業的新投資,及中小型必須移出中國的台商製造業,兩者加起來四年後達到年回流5%的量,絕不是過於樂觀的估計,而是保守再保守的估計。回流5%製造業就創造5%GDP成長,製造業一元產出會帶動1.4元服務業產出〈依據美國的統計數字〉,因此推升7%GDP的服務業,整體帶動12%GDP的經濟成長率。也許四年才能逐步達到這樣的結果,第一年GDP成長1%,第二年4%,第三年8%,第四年12%,平均成長率為6.25%,打個八折而得到四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定為5%,應是一個合理可以達成的目標。

鬆綁外勞政策提供了製造業充沛的基層勞工,將就業的餅變大了,雖然用了很多的基層外勞,但同時也提供了本勞中高階的就業機會,本勞就會因供不應求而薪資大漲,打破十六年薪資凍漲的魔咒。其他因經濟不好的後遺症,譬如少子化、貧富不均、人才外移、財政破產等都可以ㄧㄧ迎刃而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