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產業升級 政府不作為的藉口

大紀元時報  紀元論壇 20121018 【台商台幹要回家】系列

⊙高為邦

(投資中國受迫害者協會理事長、台商台幹要回家同盟召集人)

產業結構未轉型 加薪難?

行政院長陳冲102日表示,國內薪資不易調漲,主因在於產業結構仍未轉型,產業附加價值不足,行政院已經有經濟動能推升方案,要革新20年不變的產業結構。

景氣燈號連10藍,前副總統蕭萬長103日表示,台灣經濟無力,需轉骨。他參與台灣經濟發展半世紀,沒見過社會像現在這樣充斥著無力與茫然,顯示台灣經濟坐困愁城。他認為,國內經濟必須積極轉型升級,而經濟轉骨的根本之道就是發揚「企業倫理」。

20121010日國慶,總統馬英九提出「改造產業結構,提高薪資水準」。認為台灣經濟雖成長,但薪資卻停滯不前,若要突破這個困境,產業就必須走向更高附加價值,創造不可取代性,勞工生產力才會增加,才能達到提高薪資水準。

馬總統、陳院長及前副總統,都用不同方式表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產業結構若不轉型升級,員工薪資不可能調升!

產業如何轉型升級?

早期台灣紡織業因缺工及勞動成本失去國際競爭力時,工業局派出產業升級顧問小組協助產業解決困難,結果整個紡織上中下產業鏈全盤出走!其他外銷製造業的命運也一樣,在政府的升級轉型輔導下,無論是運動鞋業、家具業、塑膠業、家電業、電腦業、電子業等全面外移!

經濟部認為這是全球布局,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外移對台灣發展是健康的,台灣應該以技術密集及資本密集的產業為發展方向。兩兆雙星〈DRAMLCD〉就是政府鼓勵並主導的,現在成了僱用員工最少卻投資損失兩兆的二大慘業!

馬總統說創造不可取代性,這真的很難,一百家產業中也不可能有一家的產品能達到不可取代的地位,期待出現比爾蓋茲的微軟或賈伯斯的蘋果來救經濟,是不切實際的。

1992年訂定的外勞政策是造成台灣外銷製造業外移的原因,當時的經濟部長是蕭萬長,其後20年他一直在權力中心,即使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他也是陳水扁總統的最高經濟顧問,台灣經濟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沒有責任嗎?他說經濟轉骨的根本之道就是發揚「企業倫理」,我沒有能力評論。

靠產業升級轉型增加附加價值、提高薪資水準、拯救台灣經濟,是荒謬的理論與無知的妄想!

問題還是在產業外移

宏碁與華碩的筆記型電腦有世界知名品牌,產品年年創新,但是他們的產品都在中國大陸生產,為公司賺進大錢,但對台灣經濟貢獻不大。美國蘋果的產品i-phonei-pad絕對是創新、知名及幾乎不可取代的產品,為公司賺進大錢,但對美國經濟貢獻不大,所以歐巴馬總統曾一度請賈伯斯將外包生產部分移回美國。

產業升級或結構轉型成功卻不一定會留在台灣生產,當然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不大,這就是目前殘酷的現況,「在不在台灣生產」才是能不能解決台灣經濟的重點!

代工產業不是夕陽工業

為國際品牌代工的電子業〈譬如筆電與手機〉一直被批評為勞力密集產業,利潤只有營業額3-4%,附加價值太低,若依照馬總統、陳院長及蕭前副總統的理論,員工薪資一定偏低。

但事實並非如此,員工與幹部的薪資是超過一般水準的三成,否則就找不到穩定優質的員工,是供需市場決定薪資,不是公司賺錢多少決定薪資。

筆電業與手機業及他們的協力廠商如果能回到台灣生產,能夠至少創造200多萬個就業機會,即使六成外勞四成本勞,即可增加80萬個製造業的就業機會,間接帶動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亦不會少於這個數字。

筆電業與手機業如果真能回台灣生產,業者要找80萬個本勞去填補規定的本勞名額(台商的方案)?本勞薪資要不快速成長也難!解決了失業問題,也同時解決薪資低、少子化、貧富懸殊、人才外移、政府債台高築、國民所得停滯不前、工廠找不到工人等問題。

政府官員心態要鬆綁

政府的職責是把投資環境搞好,讓製造業在台灣投資能夠賺到錢,台商、外商就會爭先恐後來投資,19701990年代創造經濟時代就是如此!既然政府原則上已同意讓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那就大膽去做,只要是不造成環境汙染的產業都歡迎回來,回來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可以增加稅收,可以繁榮地方。

但是我們的官員想不開,一定要訂出各種框框架架,一定要指導企業如何升級轉型,若官員的心態不徹底鬆綁,「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恐怕只是一場鬧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