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高為邦:鬆綁外勞政策 有助經濟提升

http://www.epochtimes.com.tw/n99145

2014年08月11日

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大紀元資料庫)
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大紀元資料庫)
 

【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 台灣經濟近十幾年來低迷不振,造成諸多社會問題,包含國民所得停滯不前、失業率、薪資低、少子化,貧富不均等。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認為,與其推行自經區,不如先解決產業外移問題,建議應改推行「台商回流外銷特區」,鬆綁外勞政策,才能化腐朽為神奇,成為提升台灣經濟的特效藥。

台灣經濟沉淪的致命傷,在於「外銷型製造業外移」,讓我經濟逐漸虛弱、如同慢性自殺;因製造業是創造財富最快的產業,如二次大戰日本從一片廢墟中快速恢復,德國在歐洲依舊競爭力強,正是因為製造業發達所致。但台灣經濟政策卻是讓產業出走,與其他發達國家作法背道而馳。

外勞政策導致製造業外移


1992年台灣制訂違反市場機制的外勞政策,要求「限業限量」引進,認為外勞會剝奪本勞的工作機會;同時「限外勞工資不得低於基本工資」,認為外勞會讓企業主懈怠,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產業。高為邦認為,這樣的顧慮其實很不必要,也是種下經濟衰退的惡因。

外勞數量不夠,導致外勞薪資高,工廠生產成本增加,在國際市場失去競爭力,工廠不得不外移到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如中國、越南、印尼、東南亞等,從此台灣經濟一蹶不振、一路下滑。

若要解決,建議政府應由現行「自由經濟示範區」,改推行「台商回流外銷特區」,土地只租不賣,特區內的外勞薪資由市場決定,台商便能大量鮭魚返鄉。

「產業升級」後卻在中國製造


為何產業升級20年來效果不佳?問題不在製造業是否升級,而在升級後的產品是否能留在台灣生產。

高為邦舉例,例如宏碁Acer、華碩Asus、蘋果i-Pad、i-Phone都是頂級的產品,絕對符合產業升級的主張,但華碩Asus卻是在中國生產。他認為:「產業升級無法讓台灣走出經濟困境,唯有把產業留在台灣生產,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外勞總量管制政策應廢除

要對症下藥,首先必須讓外勞政策鬆綁,廢除不能低於基本工資之規定,讓外勞的薪資自由化,與基本薪資脫鉤,以及廢除總量管制。

至於僱用標準,高為邦建議,應以外銷比例為準,若是100%外銷的產業,可聘用100%外勞,60%外銷的產業,可聘用60%外勞,先在台特區實施後,全國再統一標準。

產業回台 就業機會將大增

不過有些人憂心,此舉將影響國內產業。高為邦表示,這些回流產業國內已不再生產,並不會造成不公平的競爭。政府可在外銷特區內要求,必須僱用20%的本國勞工(大學生),培養成為中高層白領,這不但不會壓縮本勞就業,反而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針對給外勞較低工資,恐有違反人權之疑慮。高為邦說,能吸引外勞來台工作的工資就是合理工資,否則不會甘願離鄉背井地來工作,因此不必硬性規定外勞最低工資。

若有10%製造業回來,至少可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加上帶動服務業所需要的新增職缺,馬上從供過於求變成供不應求,因是供需決定薪資,單這一個改變,薪資馬上就提升。

台商回流 GDP將成長3.4


製造業回流對台GDP的貢獻為何?高為邦舉例,在海外的台灣製造業,產品行銷全世界,其總產值約新台幣14兆元,約每人2萬元美金。

目前台灣總生產毛額1GDP,只要讓台商從海外移回台灣,又可增加1GDP,以1元的製造業產出可以帶動1.4倍的服務業產出,因此服務業增加1.4GDP,加總共可貢獻3.4GDP,換算台灣平均薪資可達68千美元。

此外,外銷型製造業一但回流,失業馬上下降2%,平均薪資將可回升到5萬元,當養育孩子不再是負擔時,少子化現象自然改善;因基層薪資提高,貧富差距自然縮小,當然就沒有人願意離鄉背井,人才外流的問題也獲得解決。

只要開放外勞,並交由市場供需機制決定,未來國民所得將以15%成長,當台灣擁有了市場後,外資將搶進台灣,屆時政府的稅收激增,目前面臨的勞保、公保年金等破產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外勞政策鬆綁的好處


1.解決失業率高、薪資低、少子化、貧富懸殊、人才外移、所得停滯,改善投資環境及政府財政。
2.增加國家安全,扭轉傾中現況,台商回流、外資投資增加,外勞人數增加,台灣更加國際化。
3.突破外交困境,外勞作為談判籌碼,可個別與東協國家簽署貿易協議。
4.確保台商在中國的合法權益,因台商可選擇離開中國,中國才會在乎台商權益。
資料來源: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     記者江禹嬋/製表 ◇

中共以經促統 學者:引台商回流救經濟

http://www.epochtimes.com.tw/n99144

20140811
         
【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 政府近日不斷推行「服貿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希望藉由兩岸自由貿易解決台灣經濟低迷問題,不過卻被各界質疑傾中,反對聲浪不斷。學者指出,唯有加速台商回流,開放外勞,令依靠台商為其經濟支柱的中共無以為繼,才能解除台灣受中共在經濟、國際上全面壓制的困境,因為「台灣的經濟要台商救」。

幾十年來,中共對台的經濟政策,不僅全面性且具連貫性,包含從吸引台商到中國投資,2010年簽訂ECFA,直到服貿協議、自經區等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把台灣的經濟變成中國經濟體的附庸。

袁紅冰:中共築牆困台經濟

中國自由法學派、流亡作家袁紅冰指出,中共總體的目標就是要在台灣的主權,套上一根經濟的絞索;用的是二個方法,一是在世界的範圍內對台灣進行全面的壓制,經濟打壓;另一個則是迫使台灣與中國簽訂經濟貿易協議。

中共幾乎破壞台灣與其他有價值的經濟體簽訂任何自由貿易協議。袁紅冰舉例,東協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台灣因受到中共打壓,因此不能跟東協簽署類似的協議。他比喻,這就像在國際經濟的範圍之內,「築起一道困死台灣經濟的柏林牆。」

高為邦:設外銷特區引台商回流

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感慨,台灣投資環境不佳,迫使台商出走,曾經有一位台商在中國受到迫害關押,受盡委屈,好不容易回台後,卻因投資環境不佳,四處碰壁、走頭無路,不得已又再度羊入虎口,冒著風險回中國投資。

因此,他意識到,與其口頭上呼籲台商回流,政府更應先改善台投資環境,才能讓台商回來為台灣拚經濟,重現1970年代經濟起飛的盛況。

高為邦8年前曾在媒體投書建言,政府要創造台商回流的環境;不過因檢討勞工制度及外勞政策曠日廢時,加上影響到當權者的利益,導致政策窒礙難行。

他建議,先設外銷特區,讓台商能引進外勞,土地只租不賣。特區內的外勞沒有最低工資限制,廠商或特區可自行引進不受特權的剝削,這樣外勞的薪資就低廉,台商一定會大量回流,也完全不會排擠本勞薪資,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吸引台灣外銷產業的優勢就不存在,中共經濟勢將搖搖欲墜。

高:自經區是中共統戰策略

針對政府不斷強調,服貿能為台灣帶來好處,高為邦認為,經濟成長率就是個指標,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資料顯示,服貿協議可增加經濟成長率約0.0250.034%GDP增加稅收4.556.12億元。

由於服貿協議讓國內產業受到衝擊,因此政府共編982.1億元補助作為配套。等於平均1年將多支出100億元,不過政府GDP僅獲利約4~5億元,光從經濟面來看,高為邦批「這根本就是個很爛的政策,怎會利大於弊?」

另外,自經區的用意在於吸引歐美日等國家來台投資,但高為邦認為,自經區是11年前所談的「自由貿易港區」重新包裝,等於是舊酒裝新瓶,根本沒誘因,只有對中國企業有吸引力。因為中共的目標不是賺錢,是統戰,自經區只是對台戰略的其中一環。

產業外移 成經濟倒退主因

中共一方面在世界與其他經濟體建立自由貿易的協議,另一方面卻又想極力地跟台灣簽訂ECFA,再簽訂服貿協議。袁紅冰警告,中共的經濟體龐大,在簽訂ECFA與服貿後,台灣只能做一個渺小的附庸。

高為邦也提到,當台商大量西進遷移到中國後,其營業額的95%全算進中國的GDP裡,對台GDP毫無助益,在這部分台灣等於是全丟了,這也造成國民所得停滯不前。

產業全部外移造成工作機會急遽減縮,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大家互搶飯碗,在這樣的情形下如何能提升薪資?人民只會越來越窮。高為邦直言,這就是台灣經濟倒退到16年前最大的原因。

自由經濟示範區 vs. 台商回流外銷特區效益

自經區外銷特區
投資型態新的投資,一切重新開始,投資效益未知,對GDP成長需時間考驗。將海外的生產移回台灣,生產方式、行銷對象不變,投資效益100%。
中國因素最可能來投資的對象是中國,對台政治、經濟負面影響大。台商回流進駐,無中國負面因素。
經濟成長率02%10-15%,高出政府數字50倍以上。
創造就業人口未知。製造業每年25萬人(大學生為主)及更多的服務業就業人口。
薪資未知。每年至少10%成長。
政府投資無法估計。零投資。
效果中國農產品來台加工,打擊台灣農業,MIT信譽受損。區內醫院衝擊健保制度。改善高失業、低薪資、少子化、貧富懸殊、人才外移、政府財務危機、工廠找不到工人等問題。
資料來源: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           記者江禹嬋/製表 ◇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增加外勞擴大就業大餅


外勞薪資低,引進外勞會搶走本勞就業機會,這一直是勞工組織反對引進外勞的主要理由。

731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台灣勞工陣線、台灣教授協會共同主辦「派遣、外勞、中國白領與自經區」座談會,會議由民主陣線賴中強招集人主持,兩位主講人是台灣勞工陣線的孫友聯秘書長和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的李健鴻副教授,主旋律是反對自由化,反對引進外勞,更反對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


李健鴻副教授認為目前非常嚴重的問題是政府引進外勞創歷史新高,目前外勞人數高達517千人,與200910月外勞人數381千人相比,多了136千人。按照外勞會取代本勞的理論,多了136千外勞,就會讓136千本勞失業,這個數字占勞動人口超過1%,也就是說今天的失業率應高於2009年的失業率約1%


失業率
勞動人口百分比
2009
5.85%
57.90%
2010
5.21%
58.07%
2011
4.39%
58.17%
2012
4.24%
58.35%
2013
4.18%
58.43%
2014(上半年)
3.97%
58.44%


從以上主計處公佈的數字,2009年失業率是5.85%2014年預估是3.97%,也就是說五年來失業人口並沒有增加1%,反而是減少1.88%,相當於252千人重新找到工作。再看勞動人口也增加0.54%,表示五年來新創造了124千個工作機會,讓原本不工作的人(屬於非勞動人口)出來工作!

感謝李健鴻副教授的歪打正著,幫我證實外勞不會取代本勞的工作,外勞會將就業的餅做大,創造本勞更多的就業機會。

孫友聯秘書長承認五年來失業率降低的事實,但是他說“可能”是非典型工作(部分工作、臨時工作、派遣工作)的增加,即使就業機會增加,就業的品質也不見得好。這是孫秘書長淡化之詞,無法抹煞五年來就業人口增加376千人的事實,徹底粉碎外勞會搶走本勞就業機會的說法。

我認為薪資低、過勞死、派遣盛行都是一職難求所造成的結果,因此改變職場的「供過於求」為「供不應求」才是解決之道 ,在目前教育與市場失衡的情況下,國中以下可能成為基層勞工的年輕人只有5%,因此只有大量引進外勞填補基層勞工之不足,企業才能成長茁壯,外移製造業才能重回台灣,也才能創造中高層人才的就業機會,並同時解決薪資低、少子化、人才外移、國民所得停滯、政府債台高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