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論壇 2006. 10. 5.
不久前行政院提出「大溫暖 大投資」計劃,在肯定之前,很耽心「大溫暖」只是齊頭式的津貼,而無法集中於真正弱勢族群,徒增國家債務。「大投資」若不能對症下藥,那恐怕又如以往的「全球運籌中心」、「八一○○ 台灣起動」、「加值島服務中心」等計劃,只是口號政策,在畫大餅而已。
台灣產業大量地及快速地外移中國,是造成今天台灣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為什麼台灣的產業願意離鄉背井移往中國大陸去經營呢?因為在台灣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勞力支援,較高的工資使留在台灣的產業失去國際競爭力。
在政府僵硬的外勞政策下,無法解決產業的勞工需求,產業為了生存只好出走,這是台商對政府的無言抗議。
對老百姓來說,產業外移伴隨而來的是關廠、抗爭、失業、搶劫、自殺,老百姓民不聊生;對政府來說,產業外移伴隨而來的是稅收減少、福利支出增加、治安敗壞、世風日下、經濟蕭條,政府窮於應付。
近年來政府也知道事態嚴重,所以才要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資,更進一步希望爭取台商回流。基於既有法令的束縛,過去所提的挽救經濟方案,不是理想太高,難以達成,就是沒有對症下藥,引不起台商回流的興趣。在此,我再次提出以下建議,請政府參考。
首先以既有工業區為單位,區內官員與廠商代表共組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有權自行引進外勞,再將國外及國內的巨額佣金按比例回饋給區內廠商。如此一來廠商的勞工成本減半,每月可從二萬元降低為一萬元,外勞所得不變,只是取消了特權寄生在產業的仲介費而已。這不但大大減輕產業的負擔,也減少政府官員貪污的機會。
再將外勞雇用的比例增高為一比一,雇一個本勞就有權雇一個外勞。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成見,認為多雇用一個外勞就搶走一個本勞的工作機會,其實恰恰相反,因為沒有外勞的加入,有些產業根本無法生存,產業外移本勞也跟著失業。更何況許多辛苦的、骯髒的、危險的工作本勞根本不願意做。
如何保證提高外勞比例不會影響本勞的工作機會?政府可以規定現有工廠雇用本勞的人數不能因增雇外勞而減少,新設工廠之工人雇用以一比一為準,如此一來本勞的雇用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以上調整雖然不能把勞力成本降到中國的水準,但已經大大地提高了台灣的競爭力。所幸勞力成本不是唯一的成本,加上在台灣生產的其他優勢:如投資風險小、融資容易、Made In Taiwan的價值、能夠安心地永續經營。
我深信,在這樣的情況下,台商才有信心回來,只要有一部分台商回流,台灣就能脫離困境,並會進一步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作者 - 高為邦,為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