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6年6月22日 星期四

請工總三思!

〈自由時報 2006. 7. 22.


        中國是一個以意識形態治國的專制政權,在沒有法治情況下,台商的基本權益、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台商的投資成功與否也無法操之在我,台灣政府對台商的投資不但管不着、也保護不了。再加上產業外移速度太快、數量太多、金額太大,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能放任不管嗎?

        在兩岸的敵對關係下,為了全台灣人民的福利、國家的安全及前途,政府不得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有所限制。因此,先後祭出「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及「有效開放積極管理」等政策,這些政策都基於一個原則,那就是對中國大陸投資,必須先考慮台灣工業的永續發展。任何政策造成本國工業發展受挫、商業發展受損、勞工失業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國家安全受威脅等,都是錯誤的政策。諷刺的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正是上述的困境,是政策錯誤?還是執行面出了問題?導致管理亂了分寸而毫無章法。

        舉一個例來說,在目前政府的勞工政策下,勞工密集的傳統工業不得不去中國投資,這是有共識的。但何謂「勞工密集」?應有一個規範,為了兩岸能夠共同生存,我們認為應以工資占總成本百分之十為界限,超過的才可以去。事實卻不是這樣。

        政府允許筆記型電腦工業全部外移到中國,使全世界五千多萬知識份子使用者,從Made in Taiwan的筆記型電腦轉為Made in China的筆記型電腦。要知道一個三千人的工廠每月可組裝三十萬台的筆記型電腦,每人每月可組裝一百台,每一台的外銷價約五百美元,也就是一個員工的半個月薪資,換言之工資僅占總成本百分之二,連這樣的工業也讓它移往中國,「有效管理」或「積極管理」只是在放屁!

        現在全國工業總會要求政府提高投資中國的上限,由公司實際資產價值的四成提高為五成,或解除投資中國百分之四十上限,要知道這些都是股票上市並向銀行貸款的公司,四成的投資已不是一個小數字,足以使其在中國大陸立足、成長並茁壯,況且它也可以向國外或中國銀行貸款。除非該投資發生問題,才需要更多的資金去營救。如果投資中國的上限超過四成,萬一投資失敗,必定會拖垮台灣的母體企業,引起社會動盪不安,或導致金融風暴,因此政府能不限制對中國的投資嗎?全國工業總會本應該以台灣工業的永續發展為主要任務,怎麼會為了「錢」進中國而不惜退出經續會?

〈作者 - 蔡高德、高為邦,為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  理事、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