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創造優質的投資環境,鼓勵台商回台投資

「陳水扁政府執政最後一年的政策建言」討論會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   時間:2007519

       二十年前〈1987〉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超過10%,經濟屢創新高,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二十年以後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降為3%,各種經濟指數屢創新低,不但是四小龍之尾,也在亞洲敬陪末座。其間發生了什麼事?

投資環境改變 不利產業投資
 
勞工意識抬頭,環保抗爭不斷

       台灣1986年通過勞基法,勞工意識抬頭,企業主對突然降臨的退休金負擔無法承受。1989年經濟部長陳履安用大筆金錢擺平環保抗爭,創下惡例,鼓勵「會鬧的孩子有糖吃」,導致環保抗爭不斷,影響投資設廠。

金錢遊戲盛行 好逸惡勞成為風氣

       二十年前台灣的經濟奇蹟創造者是中小企業,產品行銷歐美,賺取大量外匯,政府也相對發行大量新台幣,造成股市、房地產急速上漲,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漸漸取代了勤勞的工作精神,很多人沉迷在六合彩、地下投資公司、股市明牌,認真勤勉的勞工卻相對變少了。
在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外銷市場一直在成長,增加設備與勞工是必然的結果,因此「缺工」就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

錯誤的外勞政策導致產業失去競爭力

       台灣是在1990年開始引進外勞,1992年有了外勞引進法源基礎,在「不妨礙產業升級」的原則下,「限業限量」引進,認為「引進外勞會剝奪本勞的工作機會」,更認為「外勞會讓企業主懈怠,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產業」,因此堅持外勞工資不得低於基本工資。民進黨執政後,以人權立國期許,更不能將外勞工資與本勞工資脫鉤,怕有損國家形象,結果是產業紛紛關門歇業或外移中國,台灣經濟一落千丈。

中國磁吸效應 產業移植中國

       中國的興起是因為在經濟上鄧小平放棄共產主義,執行「招商引資」政策,借用外資來繁榮自己的國家。1992年鄧小平南巡才真正定調走資本主義的路,外資才真正開始大量投入中國,但在短短十幾年間,經濟高速成長,成了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在投資中國的外資中,台灣貢獻了一半,而且台灣的投資都是集中在有能力行銷全世界的製造業,為中國賺進大量外匯,使其外匯存底超過一兆美金,超越日本躍升為世界第一。

產業外移是台灣經濟萎縮的致命傷
 
       當產業無法在台灣生存,政府不針對問題解決,卻鼓勵他們外移,政府認為:「台灣經濟歷經幾十年發展,正面臨結構轉型,廠商基於全球佈局及成本考量,移往大陸或其他海外地區繼續發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產業外移怎麼會是正常現象?對台灣怎麼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關廠造成員工失業

       老闆帶一個廠長一個財務經理去大陸投資設廠了,台灣工廠的員工及幹部全部遭到遣散,造成大量低技能的中年失業者,他們的轉業機會不大,是弱勢的悲慘階層。只要是市府徵聘收取垃圾的清潔工或其他公開徵聘低階員工,應徵人數總是高於錄取名額的數十倍。
具有大專學歷的中高階幹部,因工廠外移而遭資遣的,大部分人只能接受提前退休,從國內幾家知名的仲介公司充斥這類求職檔案,可以知道失業的嚴重性。

中上游原料產業萎縮

       任何一個產業出走,當然該產業的原料供應的業務萎縮,最後這些原料供應商也只好跟隨出走。譬如成衣業出走,織布業、染整業、紡紗業,人造纖維業都相繼出走。

周邊服務業蕭條

工廠關了,工人沒有了,便當業也跟著歇業了!
企業走了,銀行有八兆爛頭寸沒有貸款對象!
製造業外移了,產品不經台灣出口,高雄港及基隆港的業務量也萎縮了。

       蕭萬長院長推出的「亞太營運中心」:製造、海運、空運、金融、電訊、媒體,六大中心因製造業的出走而全盤落空!

稅收減少福利支出增加

       產業外移政府首先抽不到是百分之五的營業稅,「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海外收款」的經營模式,政府要想抽到外移產業的營業所得稅也是非常困難的。失業人口增加,不但抽不到失業者的所得稅,還得付出各種的社會福利補助。

治安敗壞

       當有些人碰到走投無路時,會產生忿忿不平的仇世心理,偷、搶、騙、殺人成了理所當然,當然也有些人選擇自殺。總而言之,民不聊生與治安敗壞永遠可以劃上等號。

市面蕭條

       現在有一百多萬台灣人常住中國,台灣人口少了百分之五,消費市場就少了百分之五,而這少掉的百分之五卻是高消費群。

所以產業外移等於慢性自殺!
 
台灣經濟發展 藍綠不同調:「戒急用忍」對抗「全面開放」
 
       台灣經濟發展一路走來一直被兩股力量拉扯,一方主張開放三通與鬆綁投資,使台商能布局大陸,增加台商國際競爭力。另一方主張積極管理,以防台灣的資金、技術、產業,漫無止境地流失到中國。

       三通直航會帶給台商方便,節省往返時間與費用,減輕運輸成本及經營上的困難,鬆綁投資會使台積電、聯電搶下中國半導體市場,成為全球龍頭,台灣金融業登陸會接獲大陸台商的融資業務,絕對有利於台商的「全球布局」,並提升「台商」的國際競爭力。但是,全面開放不能解決台灣的就業問題,不能提高台灣的國民所得,不能增加台灣的政府稅收,也不能促進台灣的地方繁榮,不能提高台灣的國際競爭力,當然也就不能振興台灣經濟。全面開放的結果是:工廠加速移植中國,資金加碼流出台灣,少數台商變富了,但多數台灣人變得更窮了!

       「戒急用忍」就能解決台灣經濟困境嗎?我認為也不能!

       「戒急用忍」在當時是一個好政策,可以暫緩產業的快速外移,可惜沒有好好利用這段緩衝的時間,改善投資環境,修改外勞政策,引進「低」成本的外勞,增加台灣的競爭力。

       「戒急用忍」與「積極管理」只是治標的方法,因為台灣沒有外匯管制,無法阻止台商從第三國轉進中國,所以才會造成幾乎高達九成的對外投資都集中在中國。

       「戒急用忍」是大戰略,需要配套的戰術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

救台灣產業 藍綠一致
 
       學者專家及政府官員提出的對策是:產業升級及創新、自創品牌行銷、發展高科技產業、走知識經濟的路。在這方面的看法,藍綠是一致的!但是救得了台灣產業嗎?實驗多年後證實不能!

產業升級及創新

       前經建會胡勝正主委認為:不能給產業便宜的勞工,否則產業就不努力升級了,這是十多年來的搪塞產業要求的標準答案。

       什麼是產業升級?就是在生產同樣的產品,要以自動化設備及合理製程來減低成本,或提高品質,賣更好的價格。但是以織布廠為例,在出走前已經使用最先進最快速的瑞士織布機,因為客戶成衣廠都走了,為了生存,能不跟著走嗎?

       台灣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廠,開發成功以碳纖維為材料的高級自行車,售價提高數十倍,是產業升級及創新的成功典範。該企業總經理感慨地說,如果當初沒有把產業外移中國,生存都有問題,那有餘力開發新產品,他強調「沒有紅海〈策略〉,那來藍海〈策略〉?」要知道高價自行車的市場很小,所以還是丟了大生意給中國,才能在台灣做高檔品的小生意。
因此我質疑有產業升級成功的案例嗎?

自創品牌

       自創品牌是企業主的目標,但不能操之過急。品牌是時間與金錢〈宣傳〉打造出來的,成功的案例不多,失敗的案例倒是不少。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中小企業以外銷為主而創造出來,其中竄起最快的都是為國外知名廠商代工的製造商,在主業是代工的情形下,想另創品牌是非常危險的。大霸電子自創品牌並取得中國獨家銷售權後,Motorola撤走手機訂單,大霸電子應聲倒地。明碁電子併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結果虧損一個資本額七百多億。

發展高科技產業

       發展高科技產業需要政府大力支援,在有限的資源下,必須釐訂出少數幾個目標,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高科技產業一樣有出走的可能,半導體是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但因台灣的PC主機廠、電腦組裝廠、電子廠都移往中國,要台灣的半導體業不去中國,非常困難,也不合理!但換個角度看,如果我們政府能留住各種上中下游電腦零組件廠,把台灣打造成電腦王國,那台積電、聯電也不必吵著去中國投資,而英特爾也會選擇台灣設廠而不是選擇大連。

走知識經濟的路

       如果台灣能產生一個比爾蓋茲,立刻就能解決台灣的經濟困境,發展知識經濟當然是正確的方向,但是我們有創造比爾蓋茲的環境嗎?發展知識經濟的先決條件是有能力保護智慧財產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先得從肅貪開始,能掃除貪污才有獨立的司法,這太難了吧!因此台灣不可能產生比爾蓋茲。YahooYou Tube都是成功的美國知識經濟典範,創辦人都來自台灣。台灣人有創造知識經濟的能力,但台灣卻沒有!

       我絕對贊同台灣產業應該升級、應該創新、應該自創品牌、應該發展高科技產業、應該走知識經濟的路,但是緩不濟急,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出走的舊產業多,投入的新產業少。

政府振興經濟方案 全部失效
 
「亞太營運中心」
「全球運籌中心」
「知識經濟發展方案」
「八么洞洞 台灣起動」「Taiwan Double
「新十大建設計劃」
「挑戰2008國發計劃」
「六星計畫」
「八年800億治水預算」
「加值島服務中心」
「振興傳統產業六大措施」
「大溫暖 大投資」

       吸引台商回台投資或外商來台投資,以上的所有方案全盤失敗,唯一原因就是:沒有針對「缺工」及「缺有競爭力勞工」提出任何辦法。因此以上方案全成了無法兌現的口號!

對民進黨最後一年執政的建言:提高外勞到五成並自行引進
 
        如何解決「缺工」及「缺有競爭力勞工」?不是逼台商去中國或越南遷就當地的勞工,而是把越勞、泰勞、菲勞、馬勞、印勞、甚至於中勞引進台灣,支援台灣產業,因此引進大量低廉外勞是解決台灣經濟困境的唯一辦法。

       我必須再次強調,把外勞工資與本勞工資綁在一起,是國民黨與民進黨所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情!也因此我才得到這樣的結論:出賣台灣不是別人,就是國民黨與民進黨,是他們制定的政策逼走台商,幫助中國創造經濟奇蹟,使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將近千枚飛彈對準台灣,有能力用金錢收買台灣的邦交國,有能力在國際組織上打壓台灣,有能力以商逼政分化台灣。如果我們再執迷不悟提不出對策,等經濟垮了,正名、制憲、國際地位、國家安全都免談了,就等著被併吞吧!

       在民進黨最後一年執政,要將外勞工資與本勞工資脫鉤,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建議政府採取一個變通的辦法:先大膽將外勞比例從一成五提高到五成,再由工業區官員與廠商代表共組管理委員會,自行引進外勞,薪資每月二百美元自動匯入國外該外勞的帳戶,往返機票、食宿、勞保建保、運動、娛樂、洗衣等生活必須均由管委會負擔,「基本工資」扣除以上費用則為佣金,再按比例回饋給廠商。如此一來不違反現行制度,勞工成本下降三成,估計至少有一萬家台商回流,一家企業平均有員工一百人,就創造了一百萬個就業機會,五十萬本勞重獲工作。

       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才是當務之急,有了國際競爭力台商與外資才會在台灣投資。因此趕快著手規劃,盡快推出新的振興經濟方案,當台商與外資陸續大量湧進時,就會一掃過去陰霾,讓台灣重新看到希望,也一定會進一步為台灣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作者 - 高為邦,為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